白堊土的故事:

        左鎮地區全鄉幾乎由白堊土所形成,白堊土台語稱為『白墡格土』又稱青灰岩,正式名稱應該叫它為泥岩才對。

泥岩之pH值約8∼9,可溶性離子高達90meq/L以上,鈉離子及鎂離子為最高。孔隙水含可交換性鈉離子百分比﹙ESP﹚達於30%,屬於鹼性土。ESP值過高,黏土易被擴散破壞,導致膠結力降低,尤其當pH值提高時,此種情形愈加嚴重。泥岩吸水後,土質軟化,表面結成糊狀,孔隙內空氣被迫向內壓縮,產生張力。加以泥岩內外吸水膨脹速率與膨脹量不等,產生相對移位,造成洋蔥狀剝落。另外,泥岩受潮乾燥後,因解壓而產生嚴重龜裂,使水份易進入泥岩內部,更加速土體崩解與坡面破壞。

泥岩的組成,主要是以粉砂及黏土所組成﹙佔80%﹚,少部份為砂,因為黏土容易被破壞,所以吸水後,土質軟化,表面結成糊狀,加上吸水膨脹的關係,容易剝落,而在泥岩受潮乾燥後,產生嚴重的龜裂,使水份易進入泥岩內部,又產生另外一遍的破壞,就這樣周而復始,一遍又一遍,造就了著名的惡地地形,尤以菜寮溪與二仁溪之曲流地形最為顯著,同時,在特殊實質環境條件下孕育了半面山、深谷、曲流、斷崖等地形。由於境內多山、耕地不多且貧瘠,全區僅菜寮、睦光、光和(頭前溪)三處較為平坦,而有「小平洋」之稱。

 位於左鎮區南端的草山月世界,地質多為泥岩,地質乾時表面成龜裂狀,遇水則脫落流失,平均一年沖蝕達20∼30公氂,裸露區更達60∼80公氂,遇豪雨則會「走山」,山坡地道路在豪雨後亦會產生崩塌現象,極不穩定。在外觀地形上為寸草難生之惡地,水系複雜,刃嶺式山脊與河谷櫛比鱗次,河間地狹窄。這裡所謂刃嶺式山脊是由於風化侵蝕作用擴大的結果使得山壁後退,山脊逐漸被削薄,形成尖銳鋸齒形延長山脊。在這裡我們特別注意一個現象,在南向坡面上,幾乎寸草不生,這是因為南向坡接受日照強烈,風化更嚴重,所以形成向南坡面上沒有什麼植生覆蓋。

而左鎮區鄉民樂天知命的開朗性格,對這片土地之愛不減,在這遍佈惡地形的環境中,種植了芒果、破布子、山藥、山蘇、火龍果、竹筍等農作物,也因為地質屬白堊土的關係,口感特殊,加上農會積極推廣少量多樣化之精緻農業,農業經營也逐漸轉型,為這大片惡地形帶來生機。